杏彩体育官网登录-登陆注册

山西省人民政府

发布时间:2024-05-16 06:05:40 来源:杏彩体育官网注册 作者:杏彩体育官网登录注册
杏彩体育官网注册

  文化产业壮大起势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,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不断壮大。大力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,特色优势文创产业快速发展。截至2019年,累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352.73亿元,年均增长9.54%,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.28%。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突破35万家,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和41个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,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、保护单位168个,位列全国第三。联动实施“五个一批”群众文化惠民工程,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万场次。2019年,我省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设施面积等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一位。

  旅游产业强劲起潮。旅游产业格局重塑性优化,黄河、长城、太行“三大板块”实现突破性开局,“三个人家”引领乡村旅游发展,“六字要诀”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,“旅游+”“+旅游”蓬勃发展,新产品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文旅融合成效显现。149个重点旅游景区基本完成以“两权分离”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。组建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山西文旅集团),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旅游企业20强。规划建设黄河、长城、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13017公里,已建成3469公里,并启动运营“0km”标志文化驿站。洪洞、阳城、平遥等7个县(市、区)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山西省成为第8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,进入全国第一方阵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共实现旅游收入27283.03亿元,年均增长24%(受疫情影响,2020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)。全省涉旅企业达2.4万家,A级以上景区237家(其中5A级景区9家、4A级景区109家),星级饭店234家,旅行社939家,持证导游1.9万余名。

  会展产业发力起效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会展数量不断增加,规模效应初见成效,市场主体实力有所提升,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到2019年,全省举办会展178个,引进类会议7个,展览总面积134万平方米。按照“以会带展、以展促会”模式,深化产业融合,初步形成会展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态势,培育了一批以中国(太原)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、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—黄河对话、平遥国际摄影大展、山西(汾阳·杏花村)世界酒文化博览会、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为引领的优质专业会展品牌,构建了省、市、县办展整体格局,逐步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
  康养产业高点起步。全面贯彻落实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确立“康养山西、夏养山西”品牌,制定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计划,建设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,出台康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,举办2020中国·山西(晋城)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和第一届、第二届“康养山西、夏养山西”康养项目合作交流(招商)会,全省大康养格局正在加快构建。坚持项目引领,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,同步推出康养社区、康养小镇,康养产业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。

  总体来看,经过5年努力,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全面完成,文化、旅游、会展、康养四大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,产品业态更加丰富,要素市场不断健全,政策体系逐步完善,创新活力明显激发,已经构建起产业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,为“十四五”期间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从国际看,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。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同各产业深度融合,将产生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。同时,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,国际环境日趋复杂,竞争更加激烈,国际往和人员流动受限,四大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。

  从国内看,我国经济长期向好,社会大局稳定,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,四大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。文化强国、生态文明建设、乡村振兴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,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,四大产业消费需求旺盛。同时,周边省份与我省资源相似、目标市场趋同,区域竞争日趋激烈。

  从省内看,我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,四大产业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。我省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太行山旅游业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地、核心区,在政策、资金和项目等方面享有诸多红利。但与先进地区相比,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、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,四大产业的资源开发利用与我省在全国的资源禀赋地位不匹配,产品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匹配,产业对转型发展的贡献度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不匹配,一些短板亟待弥补,一些难题亟待破解,一些工作实效亟待提高。

  总之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省文化、旅游、会展、康养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,机遇大于挑战,优势压过劣势。我们要牢记习总“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”的殷殷嘱托,在过去五年的基础上,努力从供需两端发力,既要加快速度做大规模,又要补齐短板提升质量,推动四大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
 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总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坚持新发展理念,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基点,推进文化铸魂、发挥文化赋能作用,推进旅游消费、发挥旅游带动作用,推进会展聚势、发挥会展放大作用,推进康养生活、发挥康养延展作用,坚持以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、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、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、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为战略定位,坚持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坚持以融合发展、相互赋能、创新驱动、结构升级为路径,以会展、康养拉长文化、旅游全产业链,以文化、旅游带动会展、康养快速发展,形成发展新动能,打造新的增长极,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为“十四五”全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作出更大贡献。

  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。充分发挥山西文化大省的优势,统筹推进以文化人、以文惠民、以文兴业,繁荣文艺创作,优化公共文化服务,加强非遗保护传承,增强山西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。推动工艺美术、艺术品业等文创产业创新发展,丰富文化演艺娱乐业,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。

 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,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,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,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,大力发展全域旅游、大众旅游,推动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。

  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。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窗口作用,构建“一都三区”会展布局,推进会展设施提档升级,努力把太原市打造成“能源低碳会展之都”,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山西会展品牌,拉长会展产业链条,建设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。

  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。依托优势康养资源,坚持产业化、市场化、特色化、集群化原则,围绕太原、大同、忻州、晋城等重点城市合理布局康养产业,搭建康养产业发展载体,完善康养配套服务,培育多元市场主体,加快构建多样化、高品质、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品体系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阶段,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。力争到2025年,四大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,占GDP比重明显提升,在全国的位次持续前移。

  ——实力更强。到2025年,文化和旅游业保持中高速增长,文化旅游市场规模跨过万亿;会展展览面积、展览场次、会展成交额、会展直接收入实现“双倍增”,会展数量突破400场(次),直接收入达到10亿元,拉动相关产业综合收入100亿元;康养产业初具规模,品牌效应凸显,来晋康养客群超过150万人,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。

  ——结构更优。四大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,产品结构更为优化,休闲度假、康养、会展等功能明显增强,消费结构持续升级,旅游购物、文化娱乐、旅居康养等消费不断提升,客源结构更加多元,省外游客占比提高,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,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。

  ——载体更实。到2025年,A级旅游景区数量实现倍增,达到500家以上。其中,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1-2家,新创建5A级景区2-3家,创建4A级以上旅游景区、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50家,文化旅游休闲街区100个,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10个;会展场馆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;康养小镇达到20个、康养社区达到50个、康养村落达到200个。

  ——融合更深。推动四大产业建设30个重点集聚区和300个重点项目。文化和旅游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,与会展、康养产业全方位、深层次、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,相关产业链条全面延长,发展质量显著提升,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界经营企业,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,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融合发展城市、集聚区和新型城镇。

  ——品质更优。按照主客共享的原则,全面提升发展环境,文化和旅游友好型环境基本形成,品牌认同度、体验满意度、便利舒适度全面提升。

  ——贡献更大。四大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之一,在转型发展能更加突出,对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更高,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,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充分释放,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。

  充分依托各地资源禀赋、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,着力构建一极带动、人字廊道、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、多层级多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。

  一极带动:强化太原都市区的极核作用,充分发挥太原、晋中两市在文化旅游、商务会展、康养服务等方面的优势,联动、带动、拉动全省其他地区协同发展。以武宿国际机场、大西高铁、太焦高铁和大运高速、二广高速、太阳高速等交通大口岸、大动脉为纽带,推动太原都市区成为全省文化、旅游、会展、康养四大产业转型升级主阵地,形成具有辐射力和带动性的发展极核区。

  人字廊道:依托大西高铁、太焦高铁,集聚四大产业,串联形成“人”字骨架廊道,加快建设黄河、长城、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,利用省内综合立体交通网络,形成纵贯全省的风景廊道,打通京津冀、晋陕、晋豫协同发展通道。

  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: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品质推动五台山、云冈石窟、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规划、再开发,按照“依托城市+核心景区+旅游廊道”空间推进模式,延伸产业链条,提升综合功能,重塑竞争优势,将忻州+五台山、大同+云冈石窟、太原晋中+平遥古城建设成特色鲜明、底蕴深厚、功能完善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以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牵引,将长治、晋城、临汾、运城打造成国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,将朔州、吕梁、阳泉打造成区域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
  多层级多组团发展:按照分类集聚、特色发展的原则,依托本地发展基础和潜力,以相邻区域抱团发展、同质业态抱团发展、互补功能抱团发展为目标,打造一批文化产业、旅游休闲、会展商务、康养度假集聚区,统筹培育四大产业发展的多层级支撑体系。

  打造文艺精品。开展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主题实践活动,实施重点剧目扶持工程,推出一批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原创精品力作。交替举办山西艺术节和晋剧艺术节,培养一批文艺拔尖人才和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。

 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。深化“五个一批”群众文化惠民工程,做大做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。继续实施“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”民生实事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,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。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,加强山西省美术馆等省级重大文化场馆建设。推动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、非遗馆、游客中心等功能融合,提高综合效益。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,实行错时开放、延时开放。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,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。推进社区文化“嵌入式”服。

关注我们